作者:佩怡(畢業生家長,作者現為人文行政老師)
前陣子柔姐提到,她在學習兒童發展的過程中,自己檢視目前自己對於人際發展的不夠完整的部分,來找我討論。她覺得肯定是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XXX階段沒有完整(因為媽媽不專業…壓根記不得專有名詞)。
我十分的驚訝,因為是她自己經由學習的過程中,去反看自己的發展,我覺得很驚喜。
剛好前幾天的二三年級班親會,我帶領的部分是家長成長課的推廣,我想起柔姐的這件事情,也想起當初在10年前的我,在家長成長課中練習學習孩子的四大動能:身心節奏、穩定依附、獨立探索、優質人際。
0-6個月:符應身心節奏的動能
6個月-一歲半:追求穩定依附的動能
三歲-五歲:建構優質人際的動能
當時的我,畫了一個我覺得這個過程中的美好夢想圖。
從0歲畫到期待18歲之後的樣貌。
課程討論中,老師帶著我們檢視【事實上】妳的孩子的狀態。
於是….我的夢想圖,變成了現實圖。
柔姐在一歲多之後的生病經歷整整一年,她完全在恐懼、擔心、害怕中度過,就算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給了完完全全百分百的照護,24小時不離身的在醫院陪她住著,但是這個空缺,造成了她的身心節奏與安全依附出現空白。
而未來的日子,這些空白,會再往上疊,在不同的年紀繼續補補補,而且要補的洞是要加倍的補。
同時因為身心節奏、安全依附的不足,她的獨立探索與人際,就會發展的不優質,即便我為她選擇了人文國中小。
可是很幸運的是,當時的我,在這個安全的場域中,經由跟老師們合作,繼續積極的成長自己,不只是柔姐用自己的速度慢慢成熟,我也跟著學會照顧自己。
雖然每個家庭,每個獨立的個體會遇到的狀況不同,也不希望大家都只想跟著做一模一樣的事情,但是我還是以骨灰級老家長的經驗與大家分享,越早越小開始做,更有效果;即便孩子大了妳才發現想修補,只要開始做,都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