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
Tag:

衝突

安儀專欄實驗教育畢業生關於人文

愛上體制外的求學歩調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5 月 8 日

作者:陳安儀(畢業生家長) ;電子化:莊佳琪

(此文出自於作者之書《分數之外的選擇》經過本人同意轉載)

  • 愛上體制外的求學歩調

光陰似箭,孩子轉來宜蘭人文實驗學校,轉眼一年半了!

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習慣了小鎮的慢活歩調:清早穿越菜園走路去上學;騎著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跟熱情的菜販聊天、打招呼……我們在宜蘭買了房子,在這裡找家具、逛日用品、看牙醫……我逐漸改掉什麼事都「回台北」的習慣。畢竟,住在哪裡都要學著入境隨俗,認識新的人事物。

這一年,對我們全家,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 女兒找回熱情,變得獨立堅毅

對孩子來說,少了體制內的課業壓力,最明顯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身體恢復了健康。女兒升上國中之後爆發的嚴重過敏、蕁痲疹、夜間夢囈,這一整年幾乎消弭無蹤。每週持續的爬山、戶外活動,讓她的雙頰恢復紅潤,身高也直線上升,突破一七〇大關。

再者,因為連續四個學期的期末活動考驗,她變得獨立、自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點,連外公都深刻的感受到了!

去年十一月,我趁著學校放秋假,安排了一趟印度之旅。但是因為女兒要參加全國音樂大賽初賽,因此,她決定不跟我們同行,單獨留在台北上課、練習。她住在我們台北東湖山上的舊家,每天午晚餐到附近外公家吃飯,下午再回家一個人練習法國號、小提琴。

整整半個月,她自己跟各個老師聯繫、自己走下山坐公車去上課、彩排;開學後,更是自己坐國光號轉捷運、往返台北和宜蘭。有一次,學校要去猴峒校外教學,外公沒辦法送她,但她堅持要去,便自己查好火車班次,準備自己從南港坐火車過去集合,雖然後來因雨取消作罷,但已經讓外公看到她的堅持及能力。

外公說,轉到人文不到一年,女兒好像變了一個人。不但凡事有主見,而且對自己信心十足。她本來就是個很認真的小孩,為了比賽,練法國號練到嘴唇破皮。最後,果然一舉拿下宜蘭縣冠軍;之後,並拿下全國賽第四名。目前,她進入蘭陽管樂團參與演出,每週很開心的去團練,並繼續修習小提琴。

雖然她說她不再想要念音樂班,但我很開心她有充足的時間,仍然繼續享受她的音樂。除了音樂,她也有更多的時間畫畫。脫離了體制內「齊頭式平等」的教育模式,她不再需要為了弄不懂、也沒興趣的艱深數學、地理歷史而耗費寶貴青春。她每天不停的畫畫、寫作,有時候甚至會為了練習畫一個手臂動作,修改上百次,直到天亮方休!看到她的作品,我們也感受到她學習的熱情與狂熱。

  • 女兒獨立規劃日本自助旅行

今年六月,女兒更首次完成了生平第一趟沒有父母在身邊的「自助旅行」。

花了兩個學期,在學校老師的協助之下,女兒讀了日本歷史、看完了《源氏物語》,進修了旅行所需的日文;然後她自己上網勘查資料、訂定交通路線、抓預算費用,規劃了為期八天的日本行程。最後,在爸爸的協助之下,她學會上網預訂機票、旅館,跟著老師一起去銀行匯兌,回家自己整理行李。

我參加了學校辦的兩次行前說明會,看過她厚厚三十多頁的行程說明,最後,我們除了贊助她部分旅費之外,什麼也沒有參與、干渉,更沒有替她做任何準備,只是懷抱著祝福,送她踏上她生平第一次的「自助旅行」。

未來一年,女兒打算積極準備美術作品,希望能夠進入高職修習設計科。她說,她想先進入出版社工作、實習,未來再決定是否繼續深造。

我和她爸爸都支持她的決定,我相信,以她的積極與熱情,她未來一定能夠不屈不撓的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 兒子學習調整情緒,融入團體

兒子的轉變也不小。本來一向個性溫和、羞怯,幾乎不與人衝突的他,在人文一年,不但變得叛逆,甚至還曾跟同學打了兩次架,帶傷回來!剛開始,我很驚訝,但是在跟老師談過之後,我發現他確實就像老師所觀察,是一個「道德標準」較高、「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的孩子。所以,在團體活動增多、必須接觸各類同儕之後,他的「寬容度」便面臨考驗。

因此,我也學著調整自己,尊重他的意見,鼓勵他表達自我,不再試圖安排他的學習,或是壓抑他發脾氣。現在的他,偶爾願意主動上台表演,也常常喜歡動手下廚、動手做,對自己更有自信。每當遭遇同學捉弄、搗蛋時,他也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去面對與處理。

最後,少了每天重複的回家功課和大小不斷的考試,我發現我跟孩子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少。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絕大多數的親子衝突,其實都來自學校的「功課」與「考試」。因為擔心功課做不完、考試考不好、沒有足夠的時間讀書,父母每天處於焦慮之中,只好一直催逼孩子「快點、快點」;而孩子則被迫放棄自己想做的事,處處以「滿足父母的要求」優先,於是覺得不開心、不情願,自然親子衝突也就不斷上演了。

  • 孩子展現學習熱忱

至於,沒有考試、回家功課,孩子的學習會是怎樣的情形?誠實的說,每個孩子狀況並不相同。

轉到人文的後半年,我也進入學校負責教授「語文與寫作」課程,我注意到學生的發展很兩極,有的孩子確實上課態度比較散漫,寫作狀況不佳,很多常見字都不會寫;但也有的孩子程度非常好,修辭優美、語句流暢。以我們家孩子來說,兒子因為不愛寫字,所以很多字都忘記了;但女兒卻因為熱愛寫作,反而更進一歩,一年之間寫出了不少數千字的小說!

我在教學時,看到的共通狀況是,比起體制內國中生鴉雀無聲、沒有反應的上課態度,人文的學生非常活潑,並且不畏懼展現自己。尤其是人文行動高中的學生,對於學習熱忱常常讓我非常感動:好幾次下課了,我尚未講完該講的課程,他們竟拉著我,非要我把內容講完不可!

平日我在外授課,沒寫完作文的孩子,一旦說要「帶回家寫」,十個有九個會忘記或是藉故偷懶;但在人文自主選修的學生,隔週竟是帶著幾數千字洋洋灑灑的作品,令我大為驚嘆。

前陣子,我接受某電台的訪問,談到轉學一年後,我對體制外實驗教育的看法。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教育孩子,就好像在花園裡種花。體制內的教育,就像是一個將陽光、雨水、土壤都規格化,一家一戶的花園。有些花兒,可以很方便的就在門前欣欣向榮、開花結果;但是,有些花兒卻需要更多的陽光和水分、或是特殊環境。並不是每一種花,都需要跋山渉水的移植,但是當我們看到種在門前的植物,開不出花朵、長得無精打采時,我們當然要儘可能的想辦法帶它到更適合的地方。

我很希望,終有一天,台灣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花圃:有的適合耐旱的仙人掌,有的適合多刺的玫瑰;有的潮濕可以種植蘭花,有的多水可以培育水仙。讓所有的孩子,在適合他的教育環境裡生長,找到自己的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再看到在街頭巷尾抽煙打架、不願意上學的孩子。

唯有更多的教育實驗,才能建立更多元的教育環境,唯有「適性揚才」,未來才能「人盡其才」,台灣的社會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2023 年 5 月 8 日 0 comment
心情情緒教養關於人文

愛與榜樣而已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3 月 7 日

作者:佩怡(人文畢業生家長/人文老師)

2014.03.07
今天在早上的活動中,已經有與其他隊友因為爭執而哭泣的小柔,雖然當下和同學平息爭議,但是卻還是帶著隱隱的情緒。

下午進行的活動是請小朋友回想這一周你覺得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不限字數,但是希望是用三個段落表示,寫下你的感覺。柔寫了今天早上在家族時間布置時,和同學一起互動衝突的事情,但是文章中草草的寫了[因為我們對草的事情吵架]接著又寫[今天真的是快樂又難過的一天]…

可是當開開心心的排隊去給老師看時,細心的則良老師建議,是不是可以把[草的事情]稍微寫一下,還有後來你怎麼解決所以才快樂,可以分享一下。心中尚有情緒的小柔馬上將心中的不悅表露出來,一方面我想應該是不想多寫,一方面其實是不想再去討論這件事情吧…於是當場跟則良老師衝突起來。則良老師還是很溫柔堅定的跟小柔對話,這當中因為我站很遠就沒聽見,後來小柔還是因為怒氣中燒的暴怒大叫,所以他們改在外面單獨的地方聊,而沒讓小柔在眾目睽睽的教室中生氣,以避免她又被其他孩子的表情&言語影響而對事情的解決模糊焦點。

出去外面之後,我選擇遠遠的觀看,拍下了這張照片,則良老師依然很溫柔又堅定的告訴小柔,他剛剛之所以會這樣講的原因,且就這樣堅定又和緩的接受小柔因為暴怒而抑制不了的情緒一波又一波,時而哭泣,時而怒罵老師,還會大聲尖叫。我看見的則良老師,就這樣整整應該有接近 30 分鐘吧,一遍又一遍的陪著小柔去理清自己的情緒,小柔暴怒時,他默默傾聽,小柔又平緩一點時,他才又緩緩跟她對話,一切是那麼具有包容。雖然則良老師以前長期也在國中部居多,面對這種小小孩的堅持,可能也覺得倒不如國中生摔桌子甩門容易解決吧…呵呵…

一陣子之後…小柔平靜下來了…也選擇了跟則良老師在老師教具室聊聊天..此時大多數孩子已經放學,教室很寂靜,終於則良老師帶著小柔走過來,跟我說:[媽媽..小柔說她並不想寫這段事情,但是她可以演出來。你可以當臨時演員嗎?]

哈~!臨時演員…!!

好吧..於是雅風老師+則良老師.+我+小柔又哭又笑的演完早上發生的事情,然後又輕鬆的聊了一下,才離開教室回家。

其實,則良老師跟小柔的存款並不足,對於新的老師,小柔通常是緊繃且戒備的。相對的對於新老師的要求,她還是像以往這樣是直接採取權力鬥爭的模式進行,在一般的學校,可能老師就會覺得你在挑臖我了,但是我很清楚知道,在這裡不會。

有家長問我,你當場為什麼不去接手處理?

其實我一出面來處理,柔心軟了又介意媽媽的角色,她通常會有所退讓,但是某程度來說也是壓抑自己真實的情感,或是因為怕媽媽擔心所以還是忍下來自己的心情。其次是則良老師跟柔在愛的存款不足狀態下,如果我出面了,緩頰了,看似事情平靜了,但是,柔跟則良老師之間的存款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反而柔會帶著沒有解決的一個結,放在心裡,直到下回又有衝突時,會加倍奉還~所以我決定不出面,默默的在旁邊觀察,而且也希望藉由情緒平穩之後的狀態,讓柔去感受則良老師的溫暖,然後圓滿他們兩個之間的關係修復,這樣不管對小柔或是則良老師,都會是一場雙贏的面對面。是的,我認為就算是老師,他依舊也是人,他也有感受也有心情,所以唯有讓這兩位好好的去處理只屬於他們之間的情緒&心情,才是幫助他們。

就像今天快離開之前,我想則良老師也是鬆了一口氣,呵呵。可是我知道即便他耗損了這麼多時間&精力,他依然是收穫飽滿的,柔也是。超級讓我佩服的,是我覺得他真的很真實的讓我感受到溫柔而堅定的感覺,非常的細緻的這樣的去陪伴小柔走過情緒。

回家的路上,我跟小柔去 7-11 吃點小點心,
我問小柔你會生氣則良老師嗎?
小柔說:[不會呀..我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只是當時我忍不住,可是我知道他很喜歡我。]
微微笑著的小柔說:[要是換成我…我應該早就罵下去了..他一句話都沒罵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
明明是一場轟動武林的衝突
(大概整個學校都聽見小柔的狂叫聲了..真的不假)

怎麼回家看著這張照片…眼眶濕濕的呢…
則良老師..謝謝你呦…
讓我深深知道..這就是愛與榜樣。

2023 年 3 月 7 日 0 comment
畢業生親子

旅程起步,就孩子的氣質出發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2 月 6 日

作者:顧佩怡(畢業生家長/人文老師)


有很多家長很愛問我,妳的小孩畢業後,會不會很不適應外面的學校?


的確,適應不適應,是我當初在小孩5歲要進入幼兒園時,最困擾也最為害怕的事情,因為我的孩子是對環境、人際都極度敏感的孩子。在幼兒時期,人家的孩子都可以跟著講故事老師一起哈哈大笑時,她就會嚎啕大哭,讓旁邊的人投注很奇怪的眼光,是她的日常。


當初進入人文,也是一部分是我怕她不適應外界,然而,她其實…也不適應人文。在人文的九年來,她只要換家族老師、換班群、換朋友…都會讓她進入某種備戰狀態,剛開始一年級的時候,我極度的擔心,本來以為進入這樣的學校,她肯定是會很適應的才是啊,但是我當時萬萬沒去思考,她為何會有這樣的氣質,她為何會這麼的緊繃,單純就只覺得老師只要對她溫和,老師只要都幫她,同學都讓點她,這一切不是很美好嗎?


但是,現實的環境是,她成了班群中的個案學生,而且由於她的表現,對人的不友善,導致成為班上同學都討厭的同學。
當時的我,其實就只想把她調整成 “適應且融入”的孩子,卻沒有法子去同理她,甚至有時候我感覺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愛她,尤其是她又跟同學衝突的時候。


所以我焦慮到爆,一直找老師親師,卻又覺得老師為何不作為,老師只要做點什麼,可能就會讓人家喜歡她、讓大家理解她的特質等等,對老師隱隱總是想埋怨。直到跟楊文貴教授親師的那次,教授問我:妳有無條件地接納妳的孩子嗎?


我?我當然有啊,我不是都照老師說的配合,還有每天陪她在學校,還有很多很多,我當然無條件地接納她啊?

教授笑笑說:我知道妳為她做了很多,超過很多父母,非常的用心,很令我佩服,但是我問妳,妳是無條件接納她?還是有條件接受她?(一陣靜默後…我流下淚,停不住…….)


教授拍拍我說:妳真的是我見過很棒的媽媽,我需要妳把困擾交給老師,妳只需要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陪伴孩子慢慢的往前進,然後妳要回來當妳女兒的媽媽,無條件地接納她,當全世界的人都討厭她的時候,妳跟爸爸是永遠支持她的力量,這樣她才有足夠的能量勇敢去改變。(我又哭了好久啊……….內心的衝擊跟反思一直翻攪著)


很幸運當初教授給我的這一席對話,讓我真正放下自己 “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 “的迷思中跳出來,也因為這樣,我同時也提醒自己,陪伴孩子度過她的困境,給她支持,給她力量,然後接納她的不同,亦步亦趨的跟著她一起成長,才是對她最大的力量。

(圖片非當事人。此圖為娃娃國外出行動學習的照片。)

2023 年 2 月 6 日 0 comment

分類清單

  • Q&A
  • 分享會
  • 在地社區
  • 學生文章
  • 安儀專欄
  • 實驗教育
  • 心情
  • 情緒
  • 教養
  • 畢業生
  • 老樹
  • 行動學習
  • 親子
  • 親子約會
  • 關於人文

標籤清單

人文 出國 分享會 同理 嘗試 國中 團隊合作 報告 天賦 學享會 學科 實驗教育 彈性 思考 情緒 想要 探索 接住 支持 教育 散步地圖 焦慮 特質 畢業 積極 經驗 能力 自主學習 自由 與眾不同 興趣 英國行 行動學習 衝突 規劃 親子 親子約會 觀察 試讀 轉變 適應 開放 陪伴 需求 體驗

@2022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人文國中小家長部落格


Back To Top
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