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陳羽桓/梁睦容(現為國中部學生)
這次英國行,我們一共看了兩場音樂劇——納尼亞傳奇和悲慘世界。
目前於新倫敦劇院出演的納尼亞傳奇是改編於C.S.路易斯的同名小說《納尼亞傳奇》系列中的《獅子.女巫.魔衣櫥》一作;而出演於皇后劇院的悲慘世界也來自於同名名著,由維克多·馬里·雨果所寫的《悲慘世界》。
倫敦地鐵站——倫敦音樂劇廣告最大聚集地
剛到倫敦,就在地鐵站裡看到各式不同的表演節目廣告,一開始以為是雜技表演、音樂會這類的表演,後來才知道那些幾乎都是音樂劇的廣告。
這些花花綠綠的廣告充斥著倫敦地鐵站的每個角落,在月台、走道和手扶梯旁到處都能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數量竟佔了所有廣告的一半甚至以上。
這裡的廣告類型不乏有獅子王(The Lion King)、冰雪奇緣(Frozen)這類家喻戶曉由迪士尼改編的作品,也有改編自名著的納尼亞傳奇(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edrobe)、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以及外傳性質的罪惡壞女巫(Wicked)、哈利波特和被詛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Cursed Child)。五花八門的廣告確實提高了大家對音樂劇的興趣和好感。
從倫敦地鐵站裡無所不在的海報,我們似乎能夠窺見英國音樂劇文化和藝術的發達程度。
註:罪惡壞女巫(Wicked)為綠野仙蹤以奧茲國女巫為視角出發的前傳
沙夫茨伯里大道——人擠人的繁華劇院街
沙夫茨伯里大道(Shaftesbury Avenue),位於倫敦郡中心精華地段的蘇荷區(Soho)。蘇荷區除了有名的劇院街外,還有貝克街、華人街和皮卡迪利廣場,它的周圍有大英博物館和柯芬園等著名景點,隨處飄揚的國旗、緊湊的房屋、熙來攘往的人潮頗具有「英倫風味」。因為周圍有文創市場、商圈、美食街以及休閒設施,加上沙夫茨伯里大道這個最有名的劇院聚集地,使這一帶成為了觀光客的必遊之地。
之所以被稱作劇院街,是因為這條街上有著四個相鄰的劇院,分別是利里克劇院(Lyric Theatre)、阿波羅劇院(Apollo Theatre)、吉爾古德劇院(Gielgud Theatre)和皇后劇院(Sondheim Theatre)。整個倫敦郡大大小小的劇院加起來約有100多座,而光是在西區(沙夫茨伯里大道一帶)就有40幾座,密集度之高堪稱世界第一。據說倫敦西區每年能夠吸引1000萬人次來觀賞戲劇,從我們去看的兩次音樂劇都幾乎座無虛席,就可以證明。
劇院佈置——華麗麗和高科技
與一般對劇院的想像不太一樣,沒有VIP包間、也沒有放在座位旁的望遠鏡,聽起來好像很掃興,不過劇院內的模樣對初次觀賞音樂劇的觀眾,也夠令人震撼了。
皇后劇院在造型上屬於傳統的劇院,建於1907年,當時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在格局和裝飾上具有濃厚的維多利亞風;新倫敦劇院建造時間雖然在更早的17世紀末,不過重新修建後的風格轉變成富有現代風格的建築。
進入皇后劇院的劇場走廊是綠白相間,擁有以亮面布料織成的牆面,樸素的天花板雕飾;劇場內部比走廊華麗許多,懸掛在天花板上巨大而精緻的水晶吊燈,遍布牆壁、地板和座位的紅絨布,以及有著繁複雕飾的天花板和護欄。舞台下方是樂手們演奏的樂池,在劇目進行時可以看到指揮家帶領樂手們演奏的景象。
新倫敦劇院的布景更接近現代的風格,乘著手扶梯來到二樓,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照進明亮的光線,與昏暗的皇后劇院形成對比。無論是欄杆的樣式、懸掛的旗子和以黑色與紫色為底色的裝飾,與皇后劇院的風格截然不同。加上這裡的舞台每個裝飾都暗藏玄機,外框的線條會隨著劇情發展發光,中央的時鐘能被打開,後面還有通道,鋼琴轉個圈就多出個路燈,這些有趣的裝置,大大提升了劇院炫麗的程度。
座位的設計上,新倫敦劇院略勝皇后劇院一籌。在皇后劇院,即使坐在三樓離舞台最近的座位,依然會被護欄擋住視野,坐在後排甚至會有一半的舞台被擋住;雖然我們在新倫敦劇院位置的等級和皇后劇院差不多,因為座位數更少,劇場弧度更小,所以新倫敦劇院的座位並沒有這個困擾。
劇院飲食——看劇的時候可以喝酒?
這裡的劇院都有酒吧,不同的是,皇后劇院是每個樓層都有各自的小酒吧,新倫敦劇院則是所有樓層共用二樓的大酒吧。
如果說皇后劇院的酒吧是餐廳吧檯,那麼新倫敦劇院的就是電影院販賣處。
盡管兩者的吧檯前都擠滿了客人,不過皇后劇院的酒吧更加狹小、昏暗,更有酒吧風情;新倫敦劇院場域開闊、明亮,是走到哪都能看到的平凡制式化櫃台。
中場休息時,酒吧總是擠滿了客人,有人購買完飲品後帶回座位享用,有人留在原地和其他人交談。
除了酒品及常見的軟飲料外,酒吧也會提供無酒精飲料給未成年飲用。無酒精飲料喝起來就和普通啤酒差不多,只是少了個酒精的味道(不要問我為什麼會知道啤酒的味道)。除了無酒精飲料外,只要你一踏進座位區的入口,就會看到一整籃的冰淇淋正誘惑著你。不過一盒像小美冰淇淋大小的冰要價可不便宜,需要四英鎊左右(當時約160台幣),也就是八盒小美冰淇淋的價錢。
歌曲——音樂劇的靈魂
似乎每場音樂劇的第一首歌都會讓人很震撼,讓觀眾有一種「故事即將開始」的期待,雖然悲慘世界和納尼亞傳奇都有達到這個效果,但兩者的風格卻十分不同。
悲慘世界的第一首歌在講述主角「尚萬強」的故事,整個場景、氛圍和歌聲都讓人感到沈重,相對之下,納尼亞傳奇故事中的魔衣櫥、女巫和人羊,則讓人有充滿奇幻、神秘的魔法感。
納尼亞傳奇的音樂非常創新,與燈光、劇情搭配得非常好,例如主角踏進納尼亞那刻,整個劇院中充滿閃光,幕後人員拿著衣櫥的門板旋轉,就連不懂劇情,不常看音樂劇的人,都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忘記自己坐在劇院中,以為自己已經跟著主角到了另一個世界。
悲慘世界是經典名著改編,它的歌曲也非常有名,像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和「I Dreamed A Dream」,每句歌詞都含有濃濃的詩意,如果喜歡看他的小說,肯定會被感動,如果不巧正好相反,歌聲則可能會成為催眠曲,因為它是一齣從頭唱到尾的音樂劇。
道具——光影.吊索.投影幕
納尼亞傳奇的特效格外精緻,像是穿過衣櫃、進入納尼亞時的閃光,還有更換季節時舞台上飄下的雪花、落葉,雖然沒有在台詞裡多作解釋,但這些音效、燈光運用的十分巧妙,讓觀眾能在不出戲的情況下感受到劇中要傳達的意思。
原本以為用唱歌、跳舞傳達故事的表演會不符合同學們的胃口,一直到看納尼亞傳奇當天,先是被特效吸引,又被演員的舞蹈、樂器演奏、歌聲震撼到,其中「白女巫」飛到舞台上空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還在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裡佔有一席之地。
可能是因為沒有魔法的關係,少了音效和閃光的悲慘世界,它的特效僅僅出現在細節上,像是窗框的光影、海浪的投影,這些細節能讓人快速、簡單的瞭解現在角色在的場景為何,但沒有那麼令人驚奇。
音樂劇轉型——傳統音樂劇&新型音樂劇
這次我們看的傳統音樂劇「悲慘世界」歌曲上結合了新的元素,像是聲調、語氣的改變,使整部戲變的比較現代,特別是聽超過數十次原聲帶的人,會感到有點不習慣。
新型音樂劇嘗試用大膽的手法和創新的內容做挑戰,像道具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納尼亞傳奇」中,演員拿著發光的手提箱,在黑暗中接成一條看似夜空中的火車,相當有創意。另外,演員一邊唱歌、跳舞,一邊演奏樂器,高度展現演員的專業。
跟傳統音樂劇相比,新型音樂劇著重在舞台的設計和景物的抽象表現,有觀眾會支持這種創新的做法,也有人認為「傳統音樂劇就該照著傳統走」。
音樂劇改編——冗長的原著,簡潔的劇版
原作和劇版的最大差別是「細節」,小說版的悲慘世界分成上、中、下三本,第一本幾乎花了一半在講同一個角色的身世,連他的出生、成長,甚至是父母都介紹了一遍,雖然這能讓讀者非常完整的瞭解角色,但也很容易讓讀者看到一半恍神。除此之外,兩者的重心也擺在不同的位置,小說經常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插入詳細描述政治、歷史等背景細節,一講就是一長篇,容易讓人出戲,電影的重心則是多半偏重情感,不太細講革命。
因為小說太長了,劇版和電影都縮減了很多段落,其中有一些令人十分惋惜,像是珂賽特和馬留斯的相遇,其實是在認識一陣子後,才漸漸喜歡上對方,劇中因為長度問題,直接改成一見鍾情,少了很多浪漫的情節。
小說和劇版各有不足,同時也有各自的好處,無法比較,也許兩個都看才是最好的選擇。
倫敦發達的音樂劇產業側面證明了,藝術不是等著吃土,而是沒有美感的群眾讓藝術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