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
Tag:

探索

畢業生

人文的經驗成為我通往太空夢想的最佳助力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4 年 8 月 16 日

作者:張柏崴/人文107學年度國中畢業生/國立宜蘭高級中學畢業/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

我的個性比較文靜,可是很喜歡冒險,人文國中小的課程規劃了許多不同的多元選修課程,像是木工、衝浪、溯溪、鐵馬環島等等,讓我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去探索,因此,只要有吸引我的課程,不管過程是否困難,我都會想去嚐試看看。

六年級時,我跟著八九年級的學長一起進行一個月的鐵馬環島行程,回想當時我的身材瘦小,連跨上鐵馬都非常勉強,更何況一路上日曬雨林,常常騎到頭昏眼花,而我也只能硬著頭皮、一路緊盯著前方的車燈,幫自己打氣,最後終於成功完成環島的挑戰。

在八年級時,我則克服對英文的恐懼,跟同學組隊前往奧地利參加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EI)研討會,我們把學校的貨櫃屋改造成環保屋並以此作為專題,在研討會中將環保、再造的理念向各國團體分享。

回想專題製作時,我擔任組長,我和組員們花了好長的時間構思如何設計一套綠能的環保降溫系統,接著,就開始著手進行執行製作與施工,這過程更是辛苦!我們爬上爬下,進行測量、裁切、各項木工施作,想盡辦法把竹架固定在屋頂上,其中紙磚牆的製作經過多次的實驗與失敗及多次的修正,最後終於還是成功了!

經過了多元的探索與自我認識,九年級時,我毅然決然決定朝自己從小嚮往的太空領域發展,雖然第一次模擬考數學和英文都考C,但因為意念堅定,我督促自己利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拼完三年的課業,順利考上宜蘭高中,而且一路保持前段的成績直到現在。

在未來,我希望能創建航太公司,致力於星際移民,希望有一天能帶著我在人文所養成的韌性、堅持和毅力,前往浩瀚的太空繼續探索~

2024 年 8 月 16 日 0 comment
心情畢業生關於人文

想要跟被逼的差別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4 年 3 月 16 日

作者:林靜卉 (畢業生家長)

大女兒在體制內學校4年級的時候才到人文國中小

有一陣子在家她把自己關在房裡,只有吃飯上廁所才離開座位!

身為人文家長的我,

知道阿德勒教育:

站跟孩子的高度角度看世界

我們不會給孩子貼標籤,她應該出去走走,應該⋯

我只知道她異於常人的專注力,細心

不知道過了多久,

有天她跟我說:

媽咪,妳看

在只有小畫家的工具,她ㄧ筆一畫的畫出《動漫》

我好驚訝喔!

這時候大家想,這有什麼嗎?請繼續看下去

後來,才發現她看顏色的色卡天賦跟一般人不ㄧ樣,

別人能分辨5種紅色,

她可以到7種

後來,高中她讀頭城家商美容美髮科

#因為是她想要,

她後來參賽得到金箔獎🥇

那個很像栗鼠的布條掛在學校2年左右

而在她高中當任她學校家長委員的我

我大女兒只跟我說:媽咪!如果我在學校有什麼事情,我自己會去跟同學,老師溝通

妳不能使用家長委員的身分干涉。我說:好

看到人文的孩子,遇到事情會自己去解決,想辦法

然後,學校每次的家長委員飯局,就可以看出差異化

酒過三巡,各家長委員就開始跟教官,主任,我的孩子是幾年幾班的誰,年輕人總會打架⋯

我心想:孩子已經高中,他還不會為自己行為負責,需要你擔任家長委員保護他,能保護多久?

對,我理解家長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我理解那些孩子讀書只是給爸媽一個交代

他們要什麼?想要什麼?會什麼?不知道

到出社會才知道人生出現問題

但人文在學校已經做到讓孩子適性,探索⋯

政府你應該支持我們推廣這樣的教育

為什麼是要讓這種教育走進歷史?

雖然,學校曾經遇到一件事情、讓家長學校有斷層

但教育局或是有關單位

你站的位置應該是協助我們解決問題

你應該聽聽:人文孩子的意見

我們的教育領先20年

很多學校用我們的標語

但它們根本做不到

這群支持這種教育的老師,家長,同學是平凡的偉人

因為開創不容易

但學校如果走入歷史

你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因為,一個那麼多國家來參訪的學校,

就台灣自己看不見這種教育的可貴!

我們學校需要大家的幫忙

讓孩子展翅分享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兩個孩子畢業於人文的家長

#人文國中小

#孩籽實驗教育協會

2024 年 3 月 16 日 0 comment
心情關於人文

我看到:人文讓孩子有自我覺察、獨立探索世界的勇氣與能力

by 人文學生 或 其他人文家長 2023 年 12 月 21 日

文、照片提供/人文家長 巫世國

來人文已經第六年了,老大今年國中畢業,老二即將進入國中部。這麼多年下來,看到孩子每天很快樂上學、看到每位老師比我們還用心的照顧孩子的身心,這一切讓我感動也感謝,深深覺得當初選擇帶孩子來人文是最好的決定。

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觀建築與密密麻麻的學科課表的人文,是許多國內外教育專家觀摩取經之處。即使是一堂語文課,教室裡你不會只看到孩子拿著課本跟著老師念一整堂;認識文化課程 -『牽罟』也不會是幾張圖片解釋完就結束,老師會認真帶著孩子與地方人士合作,直接做一次『牽罟』體驗,讓孩子對海洋文化有了感受也深化學習的記憶;你無法想像老師們為了給孩子在疫情期間居家上課的時候,為孩子『客製化課程材料包』,只為了照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

要說孩子在人文這麼多年獲得甚麼?

我看到孩子有獨立探索世界的勇氣與能力;

我看到孩子被培植出來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自覺內心的需求、判斷甚麼是自己真正在乎的,試問身為大人的我們甚麼時候才開始自我覺察呢?

我看到老師能為孩子的性格發展,提供關鍵性的對話成為孩子重要的心靈導師,解決孩子內心困惑進而培育出成熟人格,不被他人價值觀與情緒左右,變成人云亦云的一員;

我看到孩子主動挑戰他不熟悉的項目 – 上台報告,當他成功獲得一次好的經驗之後,不僅累積了自信也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樣的成長契機是孩子由內而外慢慢長出來的,不是在大人耳提面命的說:「你要勇敢一點。上台講話沒甚麼好緊張的。」(必須要說這二句話只會讓孩子更加難堪與畏縮)

很幸運的我們在人文學習到對的方式與孩子對話、相處。

2023 年 12 月 21 日 0 comment
安儀專欄實驗教育畢業生關於人文

當孩子閒到最高點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5 月 8 日

作者:陳安儀(畢業生家長) ;電子化:莊佳琪

(此文出自於作者之書《分數之外的選擇》經過本人同意轉載)

  • 當孩子閒到最高點

在體制外學校人文試讀了五天過後,孩子們被完全不同的上課方式所吸引,一致同意轉學。反而是我,雖然內心已經下了決定,卻開始陷入深深的焦慮當中。

首先,雖然我明知道學歷早就不再是就業的保證,但要引領孩子走向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免還是有些惴惴不安。沒有考試、沒有成績,看不到小孩的學習「成果」也就罷了;沒有課本、沒有功課、看不到明顯的教學「進度」,我也可以接受;十二年國教後,升學的困難大大減輕,這我不擔心。

但是,一樣從傳統教學系統中出來的我,真的無從想像,三年之後,沒有背過國中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的女兒,將來的談吐、舉止,會是個什麼樣子?她會不會「沒有基本常識」?她會不會跟一般同學格格不入?缺少了代數、三角的人生會不會
有所缺憾?沒背過「化學元素」或是不知道「廣九鐵路」對她的未來會不會有影響?

畢竟,我是她的母親,面對著要幫她選擇一條跟大家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我有著太多的壓力和擔心。

  • 勇敢選擇與眾不同

關於如何選擇,我週遭的聲音,也不一致。老公雖然沒什麼意見,但隱隱埋怨我多此一舉:大家還不都是這樣「考」大的,何必自找麻煩?我妹妹則是鼓勵我趕快去,她好搭我的「便車」,以後一樣把孩子送去宜蘭。身邊朋友則多是準備看我的實驗結果:「你先去,看看怎麼樣再說!」

早年留學美國、見多識廣的父親,是我心目中的人生燈塔,我一向很重視他的意見。於是,我把我的選擇、顧慮,全都告訴了他。我本想,教育我們十分嚴格的老爸,可能會沈吟一陣;也說不定,他會反對我這麼做。沒想到,父親聽完了我的話之後,連想也不想,立刻就說:「趕快去吧!這樣的教育,是未來的潮流。總有一天,會遍及世界每個角落!」他拍拍我的肩膀:「不要怕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這年頭,敢與人不同,才有機會出頭!」

父親說,回想自己一路辛辛苦苦念到博士學位,當年所念的電晶體、電機……很多專業,早就淘汰無用。「我現在記在腦袋中,唯一還用得到的知識,只剩下英文!」父親笑著對我說:「學校學習的觀念早就應該要改了!知識的製備,在網路的無遠弗屆下,隨時可以探索,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西方學校比較重親年輕人的社會經歷。所以,他們鼓勵學生儘量走出校門、旅行、打工、體驗社會。北歐國家甚至有一年都在外面旅行的課程!我們這種『背多分』、『灌知識』的教學,一隻手指『谷歌』就有的知識,花那麼多工夫去背它幹麼?」

聽到父親和我想法一致,我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立刻著手準備搬家、轉學。

  • 放空是給孩子成長

事實上,等孩子真正轉進了人文後,我才發現,其實很多選擇「體制外」學校的家長,焦慮並沒有真正放下來。孩子雖然在學校不再考試,但是下課回家後,要補的東西比以前更多!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會「主動學習」,因為在他們眼中,非「國英數理化社自」──下棋、玩桌遊、撈魚、洗碗,不算是學習。他們認為,如果開放自由選課,小孩會什麼都不想上;如果老師沒有要求寫功課,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探究知識的興趣。因此,他們必須把孩子的課後時間,填得滿滿的。

於是,我決定做一點小小的實驗。我想知道,如果我什麼都不干渉,這兩個孩子會有些什麼反應?轉進人文的這個寒假,我把孩子們的才藝課都停掉了。兒子的英文、小提琴不再繼續,女兒的所有音樂團練,也告一段落。寒假作業不用做,兩個人可以說是「閒到最高點」。

剛開始,兩個孩子反應大不相同。女兒解脫了考試、作業壓力之後,立刻一頭埋入瘋狂的寫作世界,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全都黏在書桌前面。她不停的在本子上寫、畫,爸爸指導她在網路上開了自己的創作部落格後,她更是沒事就上網埋頭苦寫,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夢幻愛情小小說」,幾乎可以說是不眠不休、不吃不睡,進入一個瘋狂狀態!

兒子則剛好相反。沒有功課,也不用再練小提琴,他每天若有所失,晃來晃去,除了狂看書之外,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我沒有給任何限制,他會溜進阿嬤房間看卡通,然後開電腦玩電動。他一度迷上了同學很風行的「MINECRAFT」建築電玩,每天看著線上同好錄的影音片,一看可以看一整個晚上。他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了一個月。

開學後,為了避免電動電玩佔據太多的時間,這樣一來仍然無法做到「放空」,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更動:週一到週五,可以開網路,但是不能玩電玩、看電視。兒子這下更加的無聊,有時候畫畫、看看書,有時候寫了一個故事的頭兒就丟下了;也有時候,他會跑到廚房來,幫我撿撿菜。然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

他對我說:「媽媽,我跟你說,人文的同學都很厲害!『自主學習時間』有一個男生,用冰棒棍做了一支十字弓!他還會用竹筷做槍呢!」我問他,什麼是「自主時間」?「自主社團」?他有點落寞的告訴我:「就是隨便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可是,我都想不出我要做什麼。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看書。」

有一天放學,他竟一臉百無聊賴的對我說:「媽媽,沒有回家功課雖然很好,但是,我好像覺得有點怪怪的!」面對這個結果,我並不驚訝。因為以往在體制內,他的生活被課本、回家作業填滿,「被安排」慣了,現在要他「自主」學習,他當然彷彿是拔斷了絲線的傀儡,不知道該動哪一隻手腳才是。

不過,「放空」了一段時間後,情況就慢慢有了改變。有一天,兒子要求我把台北家中的蝴蝶網帶過來。又有一天,他要求我放學後載他去附近的溪邊,並且給他買一支魚網。於是,逐漸的,放學後他會要求跟同學一起去水生池撈魚;回家後,他也會突然丟給我一句:「媽,我要去走走!」然後自己一個人到隔壁菜園去探險。

我開始看到他突然把很久以前買的科學館益智遊戲挖出來,一連玩個好幾天;我也發現他放學回家後,會專心致意的上網花一個晚上做老師教他的動畫!甚至,某個晚上,我看到他自己打開「均一」教育網站,一頁頁的挑戰數學習題。

  • 放手是給家長功課

一個學期過去了。我發現,「沒有回家功課」,其實是給家長的「困難功課」。因為,當你的孩子再也沒有抄抄寫寫的作業可以填時間;當你的孩子沒有安親班、才藝班要趕去上;當你的孩子下課後,有大把大把的空白,你除了用電動和電視填滿他,你還可以給他什麼?陪伴他做什麼?

這對我們一家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大人開始練習觀察孩子的興趣與需求,隨時為他們備妥需要的工具,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媽媽也開始練習,要求孩子們參與家務,一起製備晚餐,不可再以「功課寫不完」做為「免責」理由。我們一家人更開始練習,把課後的時間留下來,傍晚一起在田埂間散散歩,或是吃飽飯後,繞著馬路走走、聊聊,藉此交流彼此的想
法、情緒。

說來有趣,兒女的學校現在再也沒有「聯絡簿」這種東西了。然而,我們反而有時間交換一些學校動態、生活感想;女兒有時候會秀秀她最新完成的漫畫或小說作品給我看,告訴我老師又借了她一本《狂野寫作》;而我們也有時間一起聽一場音樂會、泡個湯,或是看一場好電影。

昨天,兒子從學校回來後,很開心的對我說:「媽媽,今天的自主課程不無聊了!因為我做了一輛坦克!」這時,我才更深刻的體驗專家所說的話:「創意,需要留白。」

要孩子主動學習、發掘興趣,重點不在於我們教了他多少,而是我們有沒有給他更多的自由時間!

2023 年 5 月 8 日 0 comment

分類清單

  • Q&A
  • 分享會
  • 在地社區
  • 學生文章
  • 安儀專欄
  • 實驗教育
  • 心情
  • 情緒
  • 教養
  • 畢業生
  • 老樹
  • 行動學習
  • 親子
  • 親子約會
  • 關於人文

標籤清單

人文 出國 分享會 同理 嘗試 國中 團隊合作 報告 天賦 學享會 學科 實驗教育 彈性 思考 情緒 想要 探索 接住 支持 教育 散步地圖 焦慮 特質 畢業 積極 經驗 能力 自主學習 自由 與眾不同 興趣 英國行 行動學習 衝突 規劃 親子 親子約會 觀察 試讀 轉變 適應 開放 陪伴 需求 體驗

@2022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人文國中小家長部落格


Back To Top
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