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
Tag:

體驗

心情畢業生關於人文

「家族」、「選課」讓我感受到人文對我的重要,這是其他學校所無法提供的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12 月 21 日

文●照片提供/人文國中110學年度應屆畢業生  鄭予安

進到學校後第一個互動到的就是班上的人(在人文我們將班級稱呼為家族),讓我覺得大家都是我的家人。家族中的每個人都很要好。 家族成員很重要,因為很多活動都會跟家族的人待在一起,所以自己想待的家族當然要由自己來決定。

小學的時候,家族大多都是老師依照學生的特質分,但是老師會給我們彈性,所以想換家族也可以;不只家族,連班群也可以換,在人文只要跟老師討論過,沒有什麼是不能換的。

到國中部後,這幾年我們通常是先選成員再選(搶)老師😆,所以每次分家族的時候都很令人期待,選的過程也很好笑。分完家族後通常會先選一個臨時主席來帶大家討論一些事情。

曾經有一次分家族時我跟另一個女同學被選為臨時主席,結果我們當著當著就變家族長了。當家族長真的太辛苦了,要一直帶大家討論事情;更何況不是每個人都會踴躍發言,所以真的會出現心累的情況。不過越累也代表學了越多東西,抗壓力跟事情的處理能力都會變好,而且只要看到大家很用心的在為家族付出,不管是為了行動學習還是學享會,看到大家投入的模樣,就會覺得之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家族的事情告一個段落後,第二個要選擇的事情就是「選課」。每次選的時候都很煎熬,因為每次都會遇到很多喜歡的課擠在同一節,而每次都會猶豫個五到十分鐘,選完禮拜一到禮拜三的課整個人的靈魂都飛了。當然,偶爾也會遇到一堆課卻沒有一堂想上的狀況,這時候我就會去找老師談,把那堂課改成PBL。在PBL那堂課的時間可以研究自己想研究的東西,像是寫小說或是練習舞蹈。當然也不是跟老師說一下就可以有PBL時間了,而是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規劃好,並與老師進行對話。我覺得把時間花在沒有興趣的事情上,對我來說真的很痛苦,而且就算逼自己去上那些比較沒興趣的課,我也不一定學的到東西,所以這個彈性的學習空間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我覺得在人文不管是做什麼事都很有彈性,每件事都可以自己選擇。老師會鼓勵大家去嘗試很多很多事情,但是不會強迫我們,也因為選擇權在自己手上,反而更會踴躍嘗試各種事情 — 像是參加活動、當幹部、當地導之類的事情,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從小就體驗了很多事情,這會幫助我以後去別的地方也敢嘗試各種事情,能在人文長大真的太好了。

2023 年 12 月 21 日 0 comment
安儀專欄實驗教育畢業生關於人文

當孩子閒到最高點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5 月 8 日

作者:陳安儀(畢業生家長) ;電子化:莊佳琪

(此文出自於作者之書《分數之外的選擇》經過本人同意轉載)

  • 當孩子閒到最高點

在體制外學校人文試讀了五天過後,孩子們被完全不同的上課方式所吸引,一致同意轉學。反而是我,雖然內心已經下了決定,卻開始陷入深深的焦慮當中。

首先,雖然我明知道學歷早就不再是就業的保證,但要引領孩子走向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免還是有些惴惴不安。沒有考試、沒有成績,看不到小孩的學習「成果」也就罷了;沒有課本、沒有功課、看不到明顯的教學「進度」,我也可以接受;十二年國教後,升學的困難大大減輕,這我不擔心。

但是,一樣從傳統教學系統中出來的我,真的無從想像,三年之後,沒有背過國中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的女兒,將來的談吐、舉止,會是個什麼樣子?她會不會「沒有基本常識」?她會不會跟一般同學格格不入?缺少了代數、三角的人生會不會
有所缺憾?沒背過「化學元素」或是不知道「廣九鐵路」對她的未來會不會有影響?

畢竟,我是她的母親,面對著要幫她選擇一條跟大家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我有著太多的壓力和擔心。

  • 勇敢選擇與眾不同

關於如何選擇,我週遭的聲音,也不一致。老公雖然沒什麼意見,但隱隱埋怨我多此一舉:大家還不都是這樣「考」大的,何必自找麻煩?我妹妹則是鼓勵我趕快去,她好搭我的「便車」,以後一樣把孩子送去宜蘭。身邊朋友則多是準備看我的實驗結果:「你先去,看看怎麼樣再說!」

早年留學美國、見多識廣的父親,是我心目中的人生燈塔,我一向很重視他的意見。於是,我把我的選擇、顧慮,全都告訴了他。我本想,教育我們十分嚴格的老爸,可能會沈吟一陣;也說不定,他會反對我這麼做。沒想到,父親聽完了我的話之後,連想也不想,立刻就說:「趕快去吧!這樣的教育,是未來的潮流。總有一天,會遍及世界每個角落!」他拍拍我的肩膀:「不要怕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這年頭,敢與人不同,才有機會出頭!」

父親說,回想自己一路辛辛苦苦念到博士學位,當年所念的電晶體、電機……很多專業,早就淘汰無用。「我現在記在腦袋中,唯一還用得到的知識,只剩下英文!」父親笑著對我說:「學校學習的觀念早就應該要改了!知識的製備,在網路的無遠弗屆下,隨時可以探索,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西方學校比較重親年輕人的社會經歷。所以,他們鼓勵學生儘量走出校門、旅行、打工、體驗社會。北歐國家甚至有一年都在外面旅行的課程!我們這種『背多分』、『灌知識』的教學,一隻手指『谷歌』就有的知識,花那麼多工夫去背它幹麼?」

聽到父親和我想法一致,我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立刻著手準備搬家、轉學。

  • 放空是給孩子成長

事實上,等孩子真正轉進了人文後,我才發現,其實很多選擇「體制外」學校的家長,焦慮並沒有真正放下來。孩子雖然在學校不再考試,但是下課回家後,要補的東西比以前更多!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會「主動學習」,因為在他們眼中,非「國英數理化社自」──下棋、玩桌遊、撈魚、洗碗,不算是學習。他們認為,如果開放自由選課,小孩會什麼都不想上;如果老師沒有要求寫功課,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探究知識的興趣。因此,他們必須把孩子的課後時間,填得滿滿的。

於是,我決定做一點小小的實驗。我想知道,如果我什麼都不干渉,這兩個孩子會有些什麼反應?轉進人文的這個寒假,我把孩子們的才藝課都停掉了。兒子的英文、小提琴不再繼續,女兒的所有音樂團練,也告一段落。寒假作業不用做,兩個人可以說是「閒到最高點」。

剛開始,兩個孩子反應大不相同。女兒解脫了考試、作業壓力之後,立刻一頭埋入瘋狂的寫作世界,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全都黏在書桌前面。她不停的在本子上寫、畫,爸爸指導她在網路上開了自己的創作部落格後,她更是沒事就上網埋頭苦寫,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夢幻愛情小小說」,幾乎可以說是不眠不休、不吃不睡,進入一個瘋狂狀態!

兒子則剛好相反。沒有功課,也不用再練小提琴,他每天若有所失,晃來晃去,除了狂看書之外,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我沒有給任何限制,他會溜進阿嬤房間看卡通,然後開電腦玩電動。他一度迷上了同學很風行的「MINECRAFT」建築電玩,每天看著線上同好錄的影音片,一看可以看一整個晚上。他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了一個月。

開學後,為了避免電動電玩佔據太多的時間,這樣一來仍然無法做到「放空」,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更動:週一到週五,可以開網路,但是不能玩電玩、看電視。兒子這下更加的無聊,有時候畫畫、看看書,有時候寫了一個故事的頭兒就丟下了;也有時候,他會跑到廚房來,幫我撿撿菜。然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

他對我說:「媽媽,我跟你說,人文的同學都很厲害!『自主學習時間』有一個男生,用冰棒棍做了一支十字弓!他還會用竹筷做槍呢!」我問他,什麼是「自主時間」?「自主社團」?他有點落寞的告訴我:「就是隨便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可是,我都想不出我要做什麼。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看書。」

有一天放學,他竟一臉百無聊賴的對我說:「媽媽,沒有回家功課雖然很好,但是,我好像覺得有點怪怪的!」面對這個結果,我並不驚訝。因為以往在體制內,他的生活被課本、回家作業填滿,「被安排」慣了,現在要他「自主」學習,他當然彷彿是拔斷了絲線的傀儡,不知道該動哪一隻手腳才是。

不過,「放空」了一段時間後,情況就慢慢有了改變。有一天,兒子要求我把台北家中的蝴蝶網帶過來。又有一天,他要求我放學後載他去附近的溪邊,並且給他買一支魚網。於是,逐漸的,放學後他會要求跟同學一起去水生池撈魚;回家後,他也會突然丟給我一句:「媽,我要去走走!」然後自己一個人到隔壁菜園去探險。

我開始看到他突然把很久以前買的科學館益智遊戲挖出來,一連玩個好幾天;我也發現他放學回家後,會專心致意的上網花一個晚上做老師教他的動畫!甚至,某個晚上,我看到他自己打開「均一」教育網站,一頁頁的挑戰數學習題。

  • 放手是給家長功課

一個學期過去了。我發現,「沒有回家功課」,其實是給家長的「困難功課」。因為,當你的孩子再也沒有抄抄寫寫的作業可以填時間;當你的孩子沒有安親班、才藝班要趕去上;當你的孩子下課後,有大把大把的空白,你除了用電動和電視填滿他,你還可以給他什麼?陪伴他做什麼?

這對我們一家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大人開始練習觀察孩子的興趣與需求,隨時為他們備妥需要的工具,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媽媽也開始練習,要求孩子們參與家務,一起製備晚餐,不可再以「功課寫不完」做為「免責」理由。我們一家人更開始練習,把課後的時間留下來,傍晚一起在田埂間散散歩,或是吃飽飯後,繞著馬路走走、聊聊,藉此交流彼此的想
法、情緒。

說來有趣,兒女的學校現在再也沒有「聯絡簿」這種東西了。然而,我們反而有時間交換一些學校動態、生活感想;女兒有時候會秀秀她最新完成的漫畫或小說作品給我看,告訴我老師又借了她一本《狂野寫作》;而我們也有時間一起聽一場音樂會、泡個湯,或是看一場好電影。

昨天,兒子從學校回來後,很開心的對我說:「媽媽,今天的自主課程不無聊了!因為我做了一輛坦克!」這時,我才更深刻的體驗專家所說的話:「創意,需要留白。」

要孩子主動學習、發掘興趣,重點不在於我們教了他多少,而是我們有沒有給他更多的自由時間!

2023 年 5 月 8 日 0 comment
安儀專欄畢業生關於人文

一所不像學校的學校

by 畢業生及其家長 2023 年 4 月 20 日

作者:陳安儀(畢業生家長) 電子化:莊佳琪

(此文出自於作者之書《分數之外的選擇》經過本人同意轉載)

  • 一所不像學校的學校

當我意識到女兒在體制內國中發生的問題之後,我曾嘗試著跟學校老師做溝通,希望能針對女兒的學習特質,做一些課程內容的調整。在無法得到善意回應之後,我便開始尋找新北縣市是否有不同的體制外中學?或是特色學校?

想當然爾,我失望了!

眼看著女兒即將變成「教室裡的客人」,聽不懂上課內容,全都得靠課後我的幫忙,我忍不住在臉書發文抱怨。就在我認真的考慮是否讓她「回家自學」時,我接到了一封來自宜蘭「人文國中小」家長會長的邀請信,對方問我:願不願意來參觀一所「完全不同」的學校?

其實,我很早就聽過宜蘭的兩所體制外學校:「人文」和「慈心華德福」。只不過,對我來說,搬到宜蘭去?這簡直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因此,我和老公就抱著「參觀人文,順道宜蘭一日遊」的心態,姑且看之。

  • 實在很另類的學校

車子駛下宜蘭頭城交流道後,一路都是低矮的樓房和水田,人文就坐落在田野當中。土黃色的半圓形建築,外加一座興建中的體育館,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警衛室,如果不是磚牆上有一排燙金大字,你實在認不出它就是一般印象中的「學校」!

更妙的是,走進去,一排行政人員就坐在大廳裡專心的辦公,既沒有隔間,也沒有門!在大廳的候客區等待了一會兒後,兩位志工家長先簡單說明一下人文的適性教育方針,然後便帶領我們一家人換上拖鞋,走到二樓參觀教學現場。經過介紹之後,我才得知,人文目前是由「適性教育基金會」(註1)所經營、公辦民營的學校。建築概念是採「博物館」形式;半圓形的校舍裡,除了極少數老師使用的會議室及浴廁之外,所有的教室都沒有隔間,全部以書櫃、小舞台、階梯、桌椅、柱子……很自然的將每一個角落做了區隔,充分實踐了「角落教育」、「多功能空間」的概念。

聽到這裡,很多家長大概會跟我一樣,心想:「沒有隔間?那怎麼上課啊?不會彼此干擾嗎?」

人文的教學現場真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兩個小孩也看得目瞪口呆!因為,它完全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教室」模式!

  • 零距離的學習殿堂

在穿過成排的魚缸、展示櫃之後,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娃娃國」。沿著走道兩邊,豁然開朗,出現了兩間「教室」。

說是「教室」,但它實在又不像「教室」。除了牆壁上大大的黑板之外,這裡沒有講台、講桌,也沒有成排的課桌椅。沒有老師站在台上大聲疾呼、聲嘶力竭,也沒有小孩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坐在位子上聽課。只見木頭地板上,幾個小孩席地而坐,正圍著一個大人開心的交談。旁邊也有一群小孩聚集在桌子前面一起玩桌遊,同樣有個大人陪坐在一旁。往前走,幾個小孩站在一個類似小舞台的階梯上,跟著一個大人好像在做什麼表演,嘻嘻哈哈的很開心;而後面則有幾個小孩趴在地上,安靜專注的不知道正在看什麼書。

登上三樓,聽志工媽媽介紹,這裡是四、五年級的「啟蒙」班群。我看到黑板上有幾個關於《三國志》的問題,一群小孩手上拿著《三國志》的影印內容,正在專心的畫著圖。有一位年輕的大男生,坐在黑板前面,離他不遠處,則有另一群小孩,坐在桌前玩撲克牌。轉頭一看,右邊的角落裡卻是一片漆黑,原來是有一群小孩正安靜無聲的跟著一個大人一起看著影集《馬蓋先》。

志工媽媽告訴我,教室裡的大人,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家長。人文不像一般學校老師不喜歡家長隨便前往學校,他們非常歡迎家長協助教學,也希望家長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人文的師生比,大約是一:十,而且外聘的老師很多,每個家族(年級)都有三位老師,幾乎都全天候在教室裡。

轉往中學部,六、七、八、九共四個年級的孩子,則依照自己的志趣,分成「蓄勢」、「行動」、「志業」、「傳學」四個家族(註2)。一樓教室中放著寬大的布幕,窗邊有幾架縫衣機,一群孩子正坐在長椅上看幻燈片,並認真的做著筆記,原來他們是「行動家」,今天下午有參觀文創產業的課程。

登上弧形寬闊的階梯後,看到旁邊放著鋼琴和樂器,原來這一塊階梯也是學生們戲劇演出時的小舞台。二樓的區塊裡,有的學生正安安靜靜看著英文字幕的電影(英文課程),也有的學生正在玩桌遊(數學邏輯課程),有的學生則坐在角落裡戴著耳機,看著電腦做作業和報告。

我注意到,牆上四處都貼著學生的作品、即將公演的戲劇,而書桌、角落裡則到處都是書櫃,擺滿各式各樣的書籍。我也注意到,有個區塊全都沒人,志工媽媽說,那是因為整個「家族」的學生都到校外活動去了。人文很多課程是要走到戶外去的。他們只有「傳學組」比較像我們印象中的「中學」,這裡的學生是準備會考的學生,老師正在上國中教科書裡的課程,黑板上也記錄著聯絡簿明天要考試的範圍。

沒有一般學校上課時的安靜無聲,也不像傳統學校下課時的吵鬧喧囂。看不到上課中的小孩東張西望,玩弄鉛筆盒、橡皮擦,也聽不到老師的嚇罵或是統一教學。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走動、各自進行不同的工作;唯一相同的是:每個孩子都非常專心於自己手上的事情。我們一行人大刺刺的從旁邊走過,卻沒有一個孩子分心、抬頭,看我們一眼!

這一切,真的讓我震驚到說不出話來。原來,真的有這樣的學校,實踐著那麼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 心動決定試讀行動

參觀完教學現場、聽完理念說明後,我跟老公霎時間沈默不語,心中深受感動。

本來只當作是來玩玩、宜蘭一日遊的我們,受到很大的衝擊。回家的路上,我們開始認真的思考,孩子轉學來這裡的可能性。
兩個孩子參訪後的反應也大不相同。一向服從師長、規律用功的姐姐遲疑的說:「我覺得這裡很不一樣……但是我不想轉學。」

「為什麼?」

「我很喜歡現在的同學啊!我已經有要好的朋友了!而且,我覺得這樣上課怪怪的,好像太自由了一點……」

比較叛逆、討厭規範的弟弟則是拚命哀求我們:「我要來!我要來!他們上課竟然可以堆積木、玩桌遊、畫畫……而且沒有回家功課(註3),又不用考試,真的是太棒了!」

我跟老公不斷的討論著,孩子轉學到體制外學校去,我們要面臨的考驗有哪些?

首先,人文一年分四學期,上課十週、放假兩週,寒、暑假則各放一個月。因為考量小孩學習中間必須要休息,所以採取人性化的上課時間。這點,我跟先生都很喜歡,因為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比較彈性,這樣無論是出國、遊玩,都會跟別人錯開;不但省機票錢,也不用擔心到處人擠人。

此外,體制內一節課四十分鐘,人文則是八十分鐘,週一和週五則是整天的綜合課程,常會有戶外教學。至於下午,則有多元的社團和課程,讓孩子選擇,例如:手作、木工、科學實驗、直排輪、縫紉、烹飪、舞蹈或是律動等等,希望可以藉此發現孩子們的天賦或是興趣所在。

人文沒有班級,只有「班群」,而在班群下,又依照孩子的性格或是天賦又分成不同的「家族」。如此,才能讓孩子們有機會和比自己大一點、或是小一點的孩子互相學習。人文沒有考試,但有評量。評量結果只有老師知道,做為教學的依據,或是學習歷程的紀錄,不會讓家長或學生拿來當作互相評比或是壓力來源。

人文沒有獎懲,因為老師希望讓孩子能夠受到「自然結果」的教訓,將品格、道德內化成為自然而然,而非受到律法強迫。文校規只有一條:「輕聲緩歩。」不能吵鬧影響別人學習,其他的學生公約,都由學生討論、自訂。但是老師非常重視人際關係、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培養,因此並不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學科」上面。

這些要點我們都很贊同,也很喜歡。再則,人文不是私立學校,而是宜蘭頭城的「公立小學」,學費雖然比一般公立學校多了一些戶外活動、社團費用,但平均一學期仍不到一萬元(註4),我們負擔得起;而且,我婆婆剛好有一位妹妹住在礁溪,遷戶籍也不成問題。

最後,就是升學的問題了!

人文目前設有行動高中(註5)。如果想要回到體制內,人文中學部也有「傳學組」,教授會考的學科,不過我並不在乎這些,因為我認為,一旦孩子對未來有了方向,學科可以自己準備。想想女兒,大不了就是多上一年補習班,又如何?現在她在體制內國中,不也等於我這個家教每天重教?

更何況,現行的多元入學方案,有推甄、特招等等,大學錄取率也很高。只要不擠身明星學校,很多在地高中、職校、都不是問題!體制外畢業生繼續升學的很多,也都表現得一樣良好。「人文」畢業生也有考上台大的啊!

問題是,女兒她自己要什麼?她念不念高中?念不念大學?念什麼學校?念什麼科系?在台灣念?出國念?去大陸念?三年後念?十年後念?我都無所謂。重點是,她要先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她不需要浪費這六年時間,啃讀那些要考試、卻對人生完全無用的科目。她可以學得一技之長,了解自己,將來有個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要念書?人生這麼長,隨時可以念啊!

我與老公取得共識之後,最終就要看孩子自己的決定了。於是,在與孩子討論過後,我們決定先排一週的「試讀」,希望他們透過實際體驗,再做最後決定。

註1:目前學校是由自然人”周樂生”所承辦。

註2:目前的家族與當時的不同。若有疑問,請與老師聯絡進一步瞭解。

註3:目前的做法會有一點功課,但不多。每一個老師的作法也會有些許不同。

註4:目前的學費也不同了。若有疑問,請與老師聯絡進一步瞭解。

註5:目前暫無行動高中。

2023 年 4 月 20 日 0 comment

分類清單

  • Q&A
  • 分享會
  • 在地社區
  • 學生文章
  • 安儀專欄
  • 實驗教育
  • 心情
  • 情緒
  • 教養
  • 畢業生
  • 老樹
  • 行動學習
  • 親子
  • 親子約會
  • 關於人文

標籤清單

人文 出國 分享會 同理 嘗試 國中 團隊合作 報告 天賦 學享會 學科 實驗教育 彈性 思考 情緒 想要 探索 接住 支持 教育 散步地圖 焦慮 特質 畢業 積極 經驗 能力 自主學習 自由 與眾不同 興趣 英國行 行動學習 衝突 規劃 親子 親子約會 觀察 試讀 轉變 適應 開放 陪伴 需求 體驗

@2022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人文國中小家長部落格


Back To Top
人文國中小 家長部落格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Q&A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