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年級家長Vivi(依玫代PO)
在人文,上台說話是一項從小一就開始的日常,鼓勵孩子練習表達自己,不評論好與壞,純粹想認識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們在這樣友善與包容的環境下浸潤著,逐漸能自在表達自己。偏偏這件事,對於我家少女來說就是這麼的不容易,從小一開始看著他長大的老師、家長、甚至同學應該也都感受過高冷的外表與態度,大概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要對外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有多麼掙扎。我心裡也明白,要跨出這一步,只有自己「想要」,才能「突破」,但即便想要跨出去,有時候仍然需要一些「推力」的!
這次,老師給了一個任務─靜態展覽外還需要有攤位個人「報告」。主題原本想不出來,於是老師給建議「在A老師旁邊一年被發現、改變的地方」。
學享會前,少女和往常準備報告的樣子很不同!不是一古腦地完成一項事情,而是陷入多日的沉思,以及和我的許多對話。我刻意一開始不給太多答案與細節,有時候,精華就是需要靠自己挖掘!我把手機交給少女,讓她翻閱相簿,並且採訪她,這學年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情?自己覺得有什麼不同嗎?循著這些軌跡,少女找尋自己轉變的脈絡,發現自己的學習歷程。
很特別的是,從一開始排斥老師給的任務,不情願地做,卻在反思的過程裡,發現自己竟然有許多的轉變,開始認識自己,承認老師的任務讓自己學習到很多,甚至會越做越起勁!
覺得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定會哭出來,一邊想要嘗試自己能不能做到,一邊還是會害怕跟擔心自己哭出來會無法再報告下去!即使這麼多內心掙扎,仍然很努力在準備與演練。
我曾經是很在意小孩有沒有上台,到後來,變成逐漸不在意一定要上台,一定要很有舞台魅力!觀察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樣貌來表現優勢。每次學享會,那些靜態展覽的作品,有時候質感都會讓我驚豔!這次的學享會,卻讓我多了一些體悟!
準備的過程中,孩子的自我覺察與發現,自我認識到認同,在對外表達的同時,讓自己耳朵聽見自己這麼說自己,讓別人回饋著自己,自己看到自己又跨出一步。孩子自己發現這些寶藏,比我們跟她說她有哪些優勢寶藏來的重要!
活動結束後,女兒說著再也不要報告,好恐怖!手和臉都在發抖!
我問她「撇開這些,報告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呢?」
她說「就好像覺得自己又跨出了一步」!
我說「嗯!這樣就夠了!」
學享會前幾天,在小一帶過她的老師,因為無法在學享會當天來聽她的報告,詢問她是否願意提前先跟老師分享,也因為這樣提前演練,收到老師的鼓勵回饋與建議。
學享會當天,前幾個學期帶過她的英彥老師,在看完她做的飛魚裝置藝術後,也回饋她,「老師常常有在釣魚,這個飛魚做得好像」。
同學的阿母在聽完她的報告後,回饋她「這是我認識你以來第一次聽你講這麼多話」。
我想,這一點一滴的回饋,都是幫助她更認識自己的一部分。阿母我也好感動啊!
女兒說,她覺得要感謝A老師推著她做、給她方向而不是緊盯著她做;也感謝B老師要她接下飲食長,讓她發現自己不該預設和擔心太多的做不好,努力去做!>>>這段話,她本人不敢在報告時表白,擔心哭了出來,我只好幫忙爆料!


